縮小人生:胖子之大,何處可容身?

被標準化社會排擠的胖身體

小時候去逛夜市,某位攤位老闆看到我們,就對我媽說:「哎唷,妳怎麼生兩個小孩這麼胖、這麼丟臉?」那天晚上,我和姐姐被媽媽毒打了一頓。她一邊揮著棍子、一邊罵著:「你們怎麼會那麼胖、那麼丟臉?」
▲  張凱鈞,173 公分/140公斤

事隔二十年,當張凱鈞憶起這段童年,語氣分外平靜。他有著像電台主持人一般的輕亮嗓音,咬字清晰、說話親切,目前擔任電話客服專員,工作時無需拋頭露面,張凱鈞說:「我不是很喜歡被觀看的感覺。」

以肥胖污名規範社會秩序   造就公共場合的負面經驗

為了融入社會,人仰賴許多標準和標籤來規範彼此。身材是為人格與美貌訂出的標準之一,「胖」則被貼上好吃懶做、不衛生、不好看等負面標籤。當胖子暴露在公共場合,就得接受外界無情地檢視,承受沈默又沈重的肥胖污名。

對大部分的胖子來說,許多被觀看和觀看自己的經驗都很負面。

「你能感受到旁人的目光不友善。」許思薇不喜歡出門運動,是因為害怕聽見別人閒言閒語,以前遇過陌生人談論自己:「一定是太胖,才出來減肥!」讓她感到非常沮喪。

許思薇的膚色白透、五官清秀,家庭聚餐時的親戚總看著她說:「妳要是瘦下來一定很漂亮。」在職場上,上司會問:「妳是不是該運動了?」這些話對她來說不是鼓勵和關心,而是壓力和責備。

許思薇看著鏡子中的自己,她認為擠在身上的肥肉結成一塊又一塊,實在很難看。想起外人對自己的告誡,她嚴厲苛責自己:「妳穿什麼都不好看,妳怎麼那麼醜?」

社會規範中的標準不僅止於審美和價值觀,也體現於日常用品與公共空間之中。為了發揮最大效益,標準為滿足多數人需求所設計,而排除了少數人;仍有需求的少數族群與他人產生衝突,甚至產生歧視與排擠。

規格化服裝尺碼排擠胖子 穿不下的代價太大

「這裡的衣服您穿不下喔!」孫家偉在大賣場看衣服時,店員突然走過來直白地說,令他非常尷尬。孫家偉深知這是無法反駁的事實,他無奈地說:「很多服飾品牌讓我覺得,人的身材只能是瘦的。是我不夠好,才穿不下他們的衣服。」

服飾生產者在行銷與市場的考量下,成衣廠商會排除過瘦或過胖的少數體型,以滿足多數體型的市場需求,生產規格化的服裝尺碼。人們的體型必須符合特定的身材標準,才能將衣服穿得好看。

國內主流的平價服飾品牌以韓系和日系為主,衣服版型為纖瘦的亞洲身材設計,尺碼也相當有限,許多胖子都穿不下。

身高嬌小的蘇以亭會選擇歐美的平價品牌,但她發現便宜服裝的布料偏軟,穿在身上容易凸顯身材的缺點,很難找到合身的剪裁。「衣服穿起來都變成嘻哈風。」孫家偉說:「買褲子時,腰圍夠大,褲管卻太長。」有些褲子站著合腿,卻沒辦法坐下。

「胖的人穿衣服沒辦法隨心所欲,一次又一次對鏡子前的自己感到失望,很容易失去自信。」蘇以亭喃喃地表示。

在一般尺碼服飾店失利,許多胖子會轉求大尺碼專賣店。黃冠潔不諱言質疑,臺灣服飾的銷售市場上,只包容孕婦或中年人可以肥胖,大尺碼專賣店的服飾風格老氣、服務客群狹隘;二十至三十歲上下的胖子想追求年輕人的穿搭樣式,在傳統大尺碼店的選擇很有限。

每一個胖子體態不盡相同,有些胖子大腿較粗,會有內側摩擦的問題,幾乎沒辦法穿短褲或裙子,而長褲是折損率最高的單品。孫家偉說,穿得下就會超常穿,因此更容易損壞。張凱鈞說:「平均半年到一年,褲子的大腿內側就磨破了。」

「找褲子對我來說很難,找到一件能穿又好看的,我真的會花大錢。」許思薇表示,尺碼加大,成本與價格也會加倍。一件普通的T-shirt在一般尺碼服飾店價位約落在 290 至 390 元臺幣,張凱鈞說:「在大尺碼專賣店購買,卻要 900 至 1000 元臺幣,大約三倍的價差。」

表演者汪綺為了螢光幕前治裝,請師傅量身訂做洋裝,單價可高達8000至10000元臺幣。然而,並非人人有這麼高的購衣預算。「有時真的會自我放棄。」許思薇覺得每次買衣服都非常氣餒。

孫家偉與服裝店員之間產生的矛盾,常常在購衣場合上演。服裝店員口中的「沒有合適的尺寸」或許是提醒,但聽在客人耳裡,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意義。對於胖子來說,不僅自尊心受損,還會感到難堪。成衣尺碼標準不夠多元、排擠不標準的身材,則是發生衝突的主因。

為標準身材劃下使用範圍   超出標準的胖子坐立難安

「嗶嗶嗶嗶——」急促地在車站響起,捷運大門一開、人潮魚貫而入,一般人看到珍貴的空位,一定會豪不猶豫地坐下,換作是胖子卻辦不到——坐或不坐都很為難。

坐在捷運的座位上時,我的身體會超出一格,會碰到隔壁的陌生乘客。
▲  簡秀娟,170公分/145公斤

如果位置所剩不多,我會覺得很尷尬,擔心坐下來會不會妨礙到隔壁的人?如果位置很多,我坐了空著的兩人座,旁邊都沒有人要坐,也會忍不住覺得是不是大家討厭我?
▲  張凱鈞,173公分/140公斤

別人坐我旁邊,如果看到有其他空位,一定會立刻換。有人會上車看我一眼,就算我旁邊有空位,還是跑去找別的位置,總之不會想跟我坐。
▲  孫家偉,180公分/115公斤

「標準化並非最佳化。」《愛 × 通用設計》一書提到,許多事物採用「標準化」來設計,取平均值服務多數人,少數人只能配合,不能真正滿足大眾。多數臺灣交通工具的座位設置和空間規劃,只考量多數人的體型,設計的標準會排除身材在平均值之外的乘客需求,造成少數人的不便與不適,也影響其他乘客的空間品質。

通用設計(Universal Design)目的在於縮短不同使用者的差異,強調設計應多為其他少數或弱勢的使用族群著想,也要讓一般人能接受。在國內推廣通用設計超過十年的余虹儀舉例,鐵路的四人對坐車位不應侷限在特定車廂,座位類型多樣性可以保障不同體型與需求的乘客有更適宜的選擇。

欲改善胖子搭乘臺北捷運遇到的問題,余虹儀建議可將座位之間的突起改為平坦,保留身形較寬大者坐 1.5 至 2 個座位的彈性,並以劃線的方式設定座位範圍:「人跟人之間乘坐時,會自動挪出空隙。劃線可以提醒一般體型的乘坐者,留給其他乘客的範圍有多少。」

胖子努力縮小改變人生   同理不同體型者的難處

尖峰時刻搭乘公車時,若孫家偉站的位置靠近車門,有人上車時會說:「你不要擋路好不好?」「問題是,我該站去哪裡?」孫家偉覺得很為難。同樣的狀況,在黃志嘉搭電車時,乘客則用台語開罵:「這樣是要怎麼走?大肥賭在前面。」

黃志嘉當時沒有生氣,只是理性回應路人自己也不好受:「大肥堵在前面是事實,我希望他理解,我不是故意要擋路,不該把所有的罪都加諸在我們身上。」困在進退兩難的處境,胖子要不忍耐,要不改變習慣。

我在公車上會很努力把自己縮小,我覺得我會擠壓到別人。
▲  郝天行,172公分/90公斤

我的肢體總是很緊繃,即使看到空位,還是會站著搭車。
▲  簡秀娟,170公分/145公斤

如果可以站,我就不會想要坐下來。有次我太累就坐了,有人坐到我身邊的空位,頻頻發出嘖嘖的嫌棄聲,我也只能靠著自己的大腿,盡可能往前坐。
▲  黃志嘉,176公分/120公斤

我很大隻又背很厚的包包通勤,常常不小心K到人,後來都改手提。我真的不是很喜歡搭大眾運輸工具,因為不想干擾別人,索性改騎機車。
▲  黃元杰,175公分/105公斤

除了搭乘捷運與公車,胖子還有許多因「尺寸不合」而被剝奪的生活機能和安全保障,小從包不住身體的浴巾、扣不起來的安全帶與救生衣,大至健身和遊樂器材的重量限制、公廁與飛機的狹窄空間⋯⋯這些種種無時無刻在警惕胖子:想擁有立足與容身之處,得付出更大的代價。

胖子走進公共場合,總得提心吊膽。「許多人討厭胖子,是認為胖子體汗味很重。」張凱鈞說,大部分的胖子會盡可能與他人保持距離,甚至有被害妄想症:「當有人把手放在嘴巴附近,我就會擔心自己身上是不是有味道?」張凱鈞比常人更勤奮地換衣服、塗香水,只希望不要讓旁人感到不適。

黃志嘉說,胖子預設自己的出現會麻煩或影響別人:「我們必須要比一般人想得、做得更多,才可能避免歧視。」胖子拼命將自己縮小,才能塞進標準的框架以適應大眾規範,自我規訓是唯一能不打擾社會秩序,又能融入群體的辦法。張凱鈞語重心長:「只有自己能幫自己。」

延伸閱讀

胖網紅現身:渡邊直美改變了什麼?

胖直美啟發粉絲擁抱身材,想問她如何成為有自信的胖子!

為什麼我們懼/拒胖?臺灣身材審美轉變

處在一個懼怕肥胖、拒絕變胖的時代,是誰定義胖就不好?

「胖不健康」是提醒,還是詛咒?

不健康的身體樣貌有很多種,「肥胖」就真的是「病態」?

不想瘦?胖子:想被當成普通人看待

許多胖子從小就胖,要怎麼教育胖孩子?該如何蛻變成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