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胖不健康」是提醒,還是詛咒?

胖子與健康的拉鋸戰


「當你是一個胖子,你就是一個被詛咒的人。人們總說:你有一天會生病。」體重破百的網紅汪綺說道,她身穿一襲無袖低胸的黑色短洋裝,身軀與自信顯得更為豐滿。

無論在網路或現實中,汪綺都能大方地展現身體,像在葬禮上被迫長大的小女孩一般,她太清楚人們如何議論自己,汪綺喃喃地說:「健康是肥胖最被妖魔化的事。」三個月後,她走進了胃縮手術的手術房。

  


▎汪綺在母親的陪伴下,準備進行胃縮手術(攝影/林梵謹)

肥胖造成健康風險   不健康的身體不只有胖

研究顯示,自八〇年代開始,臺灣人因為生活水平提升,體重普遍有越來越胖的趨勢,肥胖情形也相較其他亞洲國家嚴重。基於國民健康考量,政府部門開始訂定許多防治肥胖的策略,民間也掀起一股健身與減肥熱潮,並風行至今。

「健康」是推行減重最具科學正當性的好理由。國健署肥胖防治網指出,肥胖會帶來罹患嚴重疾病,例如糖尿病、高血壓與癌症等等健康風險,民眾也習慣將肥胖與病態渲染在一起告誡彼此。

張凱鈞分享近期的健檢結果,他語帶不可思議地說:「真的很奇妙!所有的健康數值都顯示正常,連膽固醇都沒有超標,只有體重過重。」博士生林宜萱擁有醫學檢驗專長,她表示自己過去的健康數值除了體重之外,一直都很正常。

體重過重就代表身體不健康嗎?林宜萱回答:「身體健康是很複雜的概念。」

著名醫學期刊《THE LANCET》研究指出,過重者傾向有新陳代謝、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但不代表一定會發生;單單仰賴  BMI(身體質量指數)、腰圍這類的體位測量來評斷一個人身體健康與否,其實不精確。

「體重高不代表身體不健康,有很多原因會影響體重變化,但結果都很相像:不是瘦就是胖。」黃元杰說,他自嘲自己乍看是「肥宅」,卻不會有人想到他是一名健身教練,擁有專業的健康知識和固定的運動習慣,只是生來就擁有易胖體質。

學者林伊柔的研究整理,醫學上將肥胖成因分為兩種,一是家族遺傳、個人基因或體質引起生理機能失常的內因性肥胖,另一則是飲食、行為或生活作息造成的外因性肥胖。

但大眾對肥胖成因的刻板印象停留在後者,將胖子視為好吃懶做、不懂自我節制、沒毅力等等負面人格的集大成。

黃元杰認為,體態能反映出一個人在某一段時間內的生活狀態,他說:「與其關心一個人變胖,不如關心他的生活過得如何。」不健康的身體樣貌有很多種,並不是只有胖,而且造成身體不健康的原因也很多。


▎汪綺一邊聆聽醫護人員的術前說明,一邊若有所思地看向窗外(攝影/林梵謹)

「世界上很多人在做很不健康的事情,但他們都沒有像肥胖一樣被嚴厲喝止。」體重破百的汪綺淡淡地說,積累過久以關心之名的善意提醒,會發酵成惡意的人身攻擊;比起生理健康,胖子因人們謾罵和責備產生的抑鬱心理,是更具殺傷力的不健康因子。


健康大旗打翻一船胖子   身心俱傷

走進浴室、褪去衣服,洗澡是人與身體最赤裸的相處時間,林宜萱常在此時想著:「要是能拿刀把身上的肥肉割掉該多好?」

林宜萱認為,讓胖子對自己感覺很糟的情緒,是由頻繁的負面經驗長期累積而來:「從小家人就不斷要求我減肥,我一直接收到『胖不好、胖很醜、胖很噁心』這類的訊息。」她減重20公斤以後發現:「比起健康,人們似乎更在乎胖瘦。」減重成功時人們會給予正面的鼓勵,卻沒人在乎是不是透過健康的方式減肥。

黃冠潔是一位性格爽朗的舞者,臉上掛著陽光般的笑容。她自述自己從小就胖,老是被小學同學喊作「阿肥仔(台語)」,在升國中那年發奮減肥,每天只喝檸檬原汁與開水,其他時間就運動,一個月就從80公斤瘦到50公斤。

「我爸覺得我做得很好,完全不顧小孩性命。」黃冠潔苦笑地說,國中入學後不再受到嘲笑,讓她覺得很諷刺:「是不是要擁有大家相同的體態,才能獲得同樣的尊重?」在發育期間過度減肥,換來的是一個健康受損的身體,黃冠潔長大後胃始終很差,身材也慢慢復胖。

「你是不是又胖了⋯⋯」「你這樣不健康。」「你要運動啊!」人們自認為出發點為「關心」的言語,對胖子來說可能很受傷,就像告訴憂鬱症患者「你不能再悲觀了⋯⋯」「樂觀才會健康。」「你要加油!」一樣,這些言論不但沒有關心到當事人,反而讓他感覺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糟糕?

「人們總是打著『健康』的大旗攻擊胖子。」健身教練黃元杰認為,大多人以「為你好」為由來要求胖子減肥時,並不會為自己的話負起責任,更不用說幫助對方打造更健康的身體。

呼籲肥胖的健康風險人人視為己任,卻疏忽一件再明顯不過的事:肥胖為身體帶來的負擔,胖子自己清楚得很。


身體負擔矛盾又沈重   胖子減肥不擇手段

試想在又濕又悶的炎熱夏天走路,大腿內側的肉會因為汗水相黏、撕開,又黏住再拔開,隨著步伐不停來回摩擦,直到發痛、紅腫甚至破皮……這是擁有一雙粗胖大腿才懂的折磨。

胖身體有形形色色的型態,每位胖子的困擾也不盡相同,無時無刻不在告誡當事人肥胖造成的痛苦。孫家偉表示,身體對膝蓋造成的負擔很大;賀芸說,爬樓梯時容易喘;蔡博藝解釋,即便每天都睡超過十小時,白天活動還是很累。

曾維萱則分享,除了大腿摩擦,她還有手臂摩擦腋下、胸罩摩擦身體的麻煩,曾維萱描述:「會很燒、很燙、很痛。」她的身體不僅怕熱,皮膚也要頻繁保養。

如此折騰的身體經驗確實讓人燃起熊熊的減肥鬥志,然而想改變身材、打造一副醫學認證「健康」的身體,對任何體型的人來說,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除了基因上的限制,必須養成全新的生活習慣,有時還得尋求健身教練、營養學專家,甚至是醫療人員的協助。

減肥靠得不僅是意志力,在精力與財力上都要付出成本,令人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。「胖真的不是刻意的。」黃元杰說出許多胖子的心聲,他專研健身與營養學,過去減肥復胖來回至少十次,最瘦曾達68公斤,至今仍與體重搏鬥。

許思薇曾花兩萬台幣購買瘦身療程,雖小有成效,卻因經濟能力無法持續負荷而作罷,體重也回升;簡秀娟表示,在醫院看過減肥門診、吃代餐,也喝過減肥奶昔,雖都有短暫的效果,仍難敵根深蒂固的生活習慣。

「人在餓的時候會失去理智。」體重破百的張凱鈞自白:「當我看著手中的食物,又看著鏡子中的自己時,我會責備自己。但我還是會吃,吃完就內疚。」他期許以更健康的方式愛自己的身體,實際作為老是大相徑庭。

「有一次洗澡我替自己推拿,推到肚子時,我一邊推、一邊哭、一邊跟它們說『對不起』⋯⋯我還是瘦不下來,讓我覺得自己很虛偽。」張凱鈞對無法控制飲食的自己深感罪惡——「不夠痛苦」是他認為堅持不下去的原因。

張凱鈞解釋,他鮮少遭受身材霸凌,平時與人交往也很愉快,因此想瘦的動力與慾望沒有痛苦到必須轉變生活習慣。「如果因為身材被攻擊,我早就變瘦了。」外型圓潤的演員郭文頤有相似的經驗,她說:「為了活下去,一定會改變的吧?」


減肥並非以胖為恥   認同自己為健康改變

汪綺的母親過去是名護理師,好幾年前就嘗試說服女兒接受減重手術,但汪綺斷然拒絕的原因是:「我對我的狀態很舒服,我不討厭當胖子。」

汪綺是來自臺灣的網紅,在網路上化名「貓不」,她在短影音社群《美拍》中的追蹤人數超過50萬。汪綺想用自己的存在,證明任何體型都能找到活出自我的方式,而粉絲也是基於這個理由支持著她,汪綺始終認為自己不需要動減重手術。

直到近年,身體的種種警訊讓25歲的汪綺感到不對勁,體力變差、體重逐年上升,腳部的疼痛讓喜愛打扮的汪綺不能再穿高跟鞋,身體甚至出現影響基本生命機能的症狀,她意識到自己必須要有所改變。


▎汪綺在五小時的手術後極為虛弱,她的母親擔憂地在病床旁安撫著(攝影/林梵謹)

在2017年的夏日正午,汪綺動了一場超過五個小時的胃縮手術,手術切除她三分之二的胃,是一種具有一定風險且不可逆的減重手術。

汪綺在手術前晚口吻平靜,實際上心裡「怕得要死」;但她相信,認同肥胖身體存在的價值,跟追求身體健康並不衝突:「我接受手術,不是因為我認為胖不好。我花了很多時間接受自己的身體,並且喜歡它,同時我也可以為健康做出改變。」

「我並不討厭別人用『健康』的名義要求我減肥。」黃志嘉認為,不了解自己的人才會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改變身材,他說:「真的為健康減肥,代表你認同你自己,這是一件很偉大的事。」

延伸閱讀

縮小人生:胖子之大,何處可容身?

討厭被胖子擠壓?空間需求和身障相同,卻得不到同理。

胖網紅現身:渡邊直美改變了什麼?

胖直美啟發粉絲擁抱身材,想問她如何成為有自信的胖子!

為什麼我們懼/拒胖?臺灣身材審美轉變

處在一個懼怕肥胖、拒絕變胖的時代,是誰定義胖就不好?